互聯網并購季:自我認知之后的必然結果
如果把張朝陽看作資本的因素,看中王小川當作人的因素,結果如何就更有趣了。而目前最大的好處,就是搜狐和360的股票都在坐地飆漲,自有人不亦樂乎。
能量積聚
對這一波中國互聯網密集資本并購而言,資本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在大小互聯網公司合縱連橫之間形成推力并促進真正事情的發生,但最終它依賴的仍是各個公司在過去幾年一直所積聚的能量和壓抑的需求。
BAT這3家公司,構成了中國互聯網金字塔的塔尖,可是在移動互聯網爆發的過去3年,它們卻或多或少碰到一些問題。
前文所說的阿里,電子商務成長極快并構筑起了基于自身土壤的生態系統,但一直偏于電商這一垂直體系,除此之外無論是淘江湖這樣的社交產品,還是阿里云OS等移動互聯網項目,進展都不盡理想。
騰訊作為一家“接地氣”的公司,產品為王,在移動互聯網上成長起微信這個新國民產品,但除此之外,其移動渠道上“應用寶”受制于360和91,只能排到第3位,手機QQ這個真正有平臺基礎的產品發展也經歷坎坷。雖然也有一些游戲娛樂相關的移動投資,但這并沒有讓它形成平臺格局。與PC時代相比,在移動時代它的影響力相對削弱,經過3年的探索依然沒有明確方向。
問題更大的是百度。在谷歌退出中國之后,百度股價一路狂漲,尤其是股票“一分十”和連年華麗財報,使得它一度站上500億美元市值的高位。可當利好出盡,資本市場的質疑開始產生并越來越強,尤其是搜索在移動時代并不被看作一個那么強的入口,百度的核心成長能力瓶頸漸顯。再加上百度曾經以“投資”為理由進行再融資,可像UC這樣的案子卻只打雷不下雨,使得壓力越來越大。
與它們相比,新浪、高德等相對處于二三線的公司也有問題。新浪微博的成功使得從2009年開始,新浪股價上揚三四倍,可漸漸大家發現,微博正在不斷掠奪大家原本看新浪新聞的時間,也在掠奪傳統門戶網站的內容,但卻沒有一個真正能運轉的商業模式。再加上各種新版產品威力不顯,這種“瘸腿走法”走到2013年,新浪微博已經不得不給大家一個交代,否則連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都要受到嚴重影響。
高德作為傳統地圖導航提供商,以互聯網甚至平臺作為概念,也一度被很多人尤其是香港投資分析師所看好,可它經過3年,一個越來越暴露出的問題與新浪微博類似:如何證明自己?當它的互聯網戰略——以地圖為入口,越來越難以證明,它如果不在此時找到援軍,恐怕又將不得不回縮到企業級服務的市場中去。
再加上已經不滿足于只做流量變現生意的360,虎視眈眈盯著所有能讓自己邁向更大流量入口和更強移動互聯網影響力的方向,這樣一個江湖,已經處于變局前夜。
為什么這些大小公司,不約而同走到了變革前夜的關卡?
首先是人口紅利的消失。不管是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360爭奪搜狗疑云,還是愛奇藝與PPS合并,這其中所涉及到的不僅是動輒過億甚至過十億美元的資本,還有過億的用戶。如果說在2009年的中國互聯網,還有很多新的產品機會、新的用戶蛋糕可供這些公司吃進,到了2013年,事實上各個垂直行業的產品基本已經覆蓋了中國大多數互聯網用戶,所謂拓展新用戶,就不得不從競爭對手的牙齒縫里搶奪。
表現最明顯的是視頻行業,而在“瀏覽器-搜索”這一市場也是如此,當用戶獲取成本越來越高,以資本的方式來獲得突破性用戶增長,是個越來越明確的選項。
其次,大公司創新放緩。比如百度,隨著搜索市場的成熟,已經很像一家成熟公司;阿里巴巴要在電商上再“Think Big”,恐怕也太過勉強;騰訊在組織結構調整后稍微好一些,但它的管理模式依舊成熟,創新方式也依賴于互聯網整體創新環境,除了微信這一特例,最近幾年鮮有讓人興奮之處。這其實是正常的,因為創新往往在一家公司剛剛誕生、還處于快速成長期時容易產生,當企業邁向自身生命周期的峰值,創新的衰減無法避免。
而競爭門檻的提高、孕育孵化出過億產品的投資者對變現的渴望,這些都成為了在公司層面之外,更大基礎層面也在促進變革產生的原因。
當能量積聚、勢能不斷增大,這樣的球局之下,阿里巴巴猛然揮桿,幾個球打出,自然會導致勢能轉化為動能,產生連鎖效應。
不管目前有沒有最終確定,阿里投資新浪微博,搶占社交媒體與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無形之間增值搜狗,促進360、百度和騰訊思考流量和用戶并提高報價;阿里投資91的傳聞,在移動渠道上又增強了后三者的緊迫感;阿里投資高德,高德的直接競爭對手是百度地圖,這將百度必須進行收購的壓力進一步推高,對百度收購PPS必有促進;當PPS和愛奇藝合并,視頻行業中又連帶給予搜狐視頻壓力;搜狐的壓力使得它開始考慮,是否端出搜狗,給到對搜狗的覬覦者……
阿里巴巴的揮桿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其實不管是UC、高德還是PPS這樣的公司,在去年已經啟動了投資談判,可是百度、騰訊等大公司對其價值的認同,與它們對自身的價值認同有著不小偏差。這就好像是不同大公司對適合收購或合并的二三線公司打分,最終阿里巴巴站出來,給了一個最高分。
所以,最終它產生的作用,是讓各個公司對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進行重新思考。在實際的關聯作用之外,大公司可能更多時候想的是:我是否應該真的開出更高價格,促進這件事快速發生?
有趣的是,如果UC和百度那件談了卻沒談成的事,放在2013年當下的場景下,未必是和去年相同的結果。這就是時機。
寡頭與破局
如果說20世紀末,互聯網在中國的誕生和發展使得一片新的大陸被發現,則到現在,這片大陸已經在相對自由的市場競爭下,決出了很多勝負,幾家大公司一路成長,占據了最廣袤的平原。
視頻是個最明顯的例子,從2005年數百家蜂擁而起爭奪用戶,到資本促進不斷向前,倒掉了一批,轉型了一批,當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用戶都成為視頻用戶之后,只剩下不到10個玩家的市場。蛋糕變小、門檻變高、盈利能力變強,優酷土豆、愛奇藝PPS,留下的玩家又開始了強強并購,直至寡頭的出現。
歷史不會選擇一個公司,但歷史會選擇一個行業。只要有前景,在自由競爭之下,快速成長后一階段的必然結果便是寡頭。
從行業角度,互聯網最有含金量的業務無非4種:以百度、360、搜狗等為代表的搜索(流量);以阿里巴巴、京東等為代表的電子商務;以新浪、搜狐等為代表的媒體(內容);以騰訊等為代表的社交(用戶關系)。當每項互聯網基礎業務的玩家已經屈指可數,如果沒有移動互聯網,寡頭化將更早到來。
移動互聯網是第二片新大陸,它讓新玩家再次找到了機會,讓大公司的影響力被削弱,不管是騰訊、阿里巴巴還是百度。
可是,這樣的新機會真的存在嗎?
由阿里巴巴揮桿引發的中國互聯網撞球效應,讓這句話從疑問句,變成了反問句。
移動互聯網到目前為止,并沒有搜索、電商、媒體和社交這樣清晰的分類。與之相反,它反而可能對傳統的互聯網基礎業務,產生顛覆作用。
具體而言,搜索引擎正在喪失最強流量入口的優勢,新的入口無處不在,可能是語音、瀏覽器,也可能是像微信這樣帶媒體屬性的社交工具;電商也進一步分層,因為隨身性,用戶接觸商品的方式不只是尋找,還有逛和推薦,而最終東西在哪個平臺上購買,或許不再重要;媒體本就處于激烈變化中,經歷了傳統媒體、門戶網站、UGC之后,它可能會在移動社交行為的同時滿足,也有可能會被新的多終端服務方式所取代;最后,社交,當通訊錄帶來更強烈的從虛擬弱關系到現實強關系的替代,當未來的可穿戴設備也能變成每個人的真實ID和社交場景,它也將面臨更徹底的顛覆。
所以,未來人們如何搜索、如何電商、如何消費信息、如何社交,其實到今天都未確定。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對昔日的寡頭們不僅意味著危險,還有機會——從自己地盤一躍跨入他人地盤的機會。
連續并購的產生,是對過去3年以移動互聯網大發展為背景的中國互聯網的一次小結,大公司正在對這3年成長起來的公司進行鯨吞,實則是在為已經日漸清晰的、移動互聯網的未來可能性提前埋單。
它將使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寡頭割據格局,比傳統互聯網時代來得更快更猛烈。
寡頭的世界看著似乎沒什么意思。他們提供各種服務,他們滿足各種用戶需求,他們運行越來越成熟的商業模式,并且在慣性的推動下,越來越巨大。
2013年5月7日下午7點,愛奇藝與PPS的合并交流會即將結束,龔宇將沒喝幾口的礦泉水放回地面,默默做著離開的準備。
“如果視頻網站到最后只有兩三個玩家,大家穩穩吃定市場,成熟地賺著錢,所有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這樣的世界不會很無趣嗎?”《商業價值》記者問。
“有可能會這樣,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龔宇想了想,用右手揉揉眉毛,說,“但這只是暫時的。我們處于一個變化非常快速的世界,就像5年前沒有人能看到今天大家會這么頻繁使用手機、Pad看視頻一樣,未來幾年,到底用什么樣的方式、什么樣的終端來消費視頻內容,沒人知道。任何新的方式和新的終端,其實都意味著用戶習慣的改變與遷移,意味著新機會與新玩家的進入;也許在不知不覺間,他們已經顛覆了一切,重新定義規則。”
龔宇的話,事實上隱藏了寡頭時代的破局關鍵。當下所看到的BAT“大鍋蓋”,實際上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由選擇和淘汰的結果,但它也只是一個階段。移動互聯網真正的爆發才是個開頭,互聯網借由更移動的硬件和更與傳統商業社會鏈接的服務模式,對整個世界的深刻改造剛剛啟幕。
5月的中國互聯網撞球效應,在各個公司自我認知的改變下,來得格外猛烈,影響也將格外深遠,可它所形成的未來格局,仍然只是互聯網大變局之下的一小塊領域。對未來而言,這只能讓大公司“有可能”拿到通往更長生命之路的門票,而或許真正的顛覆者,還隱藏在今日互聯網喧囂之外的黑幕中。
中國· 上海

CopyRight?2009-2019 上海谷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1022482號-8
- top
- 在線咨詢
-
添加微信咨詢